图写心灵的风景
——柯茂华的山水画
赖志强
画评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是评论家个人对艺术家的看法,一是通过评论家的文字向公众推介优秀的艺术家。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以及出自内心的责任感,我觉得有必要介绍柯茂华的艺术。
柯茂华是当代东莞具有活力的青年艺术家,自新世纪以来,就以其富有创造力的作品稳健地介入广东艺坛。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类型的作品入选东莞本土、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展览,并且频频获奖。其入选重要的展事,包括2001年建党80周年广东省美展、2004年广东省首届青年艺术大展、2005年广东省第四届中国画展等等;其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2002年东莞风情画展金奖、2007年广东省新农村画展优秀作品奖、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等等。所有这些业绩,正是艺术界对柯茂华长期探索的肯定,也是一个成功艺术家所应具备的。
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像柯茂华那样同时对多个画种保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都游刃有余的青年艺术家,在艺坛上实不多见。上述提及的参展或获奖作品,就有中国画、油画和漆画。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柯茂华在山水画领域的创作。
在悠长的中国绘画史上,从汉代开始,山水画就以其形象符号出现在人物画的背景中。南北朝时期,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画家宗炳赋予山水画以精神的寄托。自隋唐逐渐走向成熟以来,山水画成为了历代文人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11世纪士大夫阶层取代了世袭的豪门贵胄成为政治与文化的主导力量以后,艺术被赋予了新的见解,由形物的描摹刻划转向了艺术家个人独特的气质的表现。在山水画中寄寓艺术家个人的情思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艺术面貌。直至现在,这对于热爱山水画的柯茂华而言,亦不例外。
柯茂华的山水画,与其说是力求表现真实的大自然物象,毋能说是传达其内在心境。在他的许多画作中,满布画幅的都是关于林泉的记忆——起伏的山峦、淙淙的流泉、稀疏的林木、低矮的平房,以及各具情态的人物——所有这些在繁华都市中稀缺的事物,不正是柯内心所追寻的风景吗!
就像柯茂华同时对多种艺术保持兴趣一样,他的山水画也具有多重风格。描绘山村景致的作品是柯茂华近期创作中较常见的,这种类型的作品多以高远的视觉描绘了一段山水景色。位于画面下方的前景多绘斜伸而出的石丛,中景山坡上长有丛林,其间点缀房屋和各式的人物,远景多为云雾缭绕的高山,而小路、溪流或云雾,常常成为了联系三段景深的纽带。他的这种类型的作品,可以《_山村小景》为代表。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柯茂华描绘山水画的一般手法:山顶、远山的云雾呈现映现氤氲气象,其水与墨的混溶恰到好处;渴笔所塑造的坚实山体与岩石,纸张本身的肌理与干墨的皴擦相结合,营造画面苍茫而斑驳的效果;细小但作为点睛的山民,使画面平添朴实的生活气息。如果说,他2005年创作的《山中一夜雨》和2006年创作的《野岭幽深》这种全景式的山水画表现得较为拘谨、细密的话,那么,近期创作的山村风景,其笔法明显就疏松多了。这些作品传达出的是笔墨与构图上宽松、闲散的风味,那种即兴、率性的笔墨形成了画面少有的通透感。
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读出,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他对怀旧式的古意山水充满了兴趣。这些山水画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的隐居生活,或扶杖穿行,或静坐茅亭,或朋友往还,其构图与笔墨的处理比较简洁,颇得南宋边角山水的意境。这种景致的取舍本身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希望通过这种并不复杂的景物配置,创造一个闲适、宁静的环境。
无论是山村景物,抑或是古意山水,在柯茂华那里都有着内在的关联,那就是对超尘脱俗的生活的向往。在柯茂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山水画的影子。一位富于思考的艺术家,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总会善于吸收前人的成果。事实上,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画家职业生涯的开始,也总是从前人的临摹与学习中开始。这些学习的成果最终转变为个人的笔墨语言。
他的所有作品,无论是旅行写生所得的草稿归来后的创作,抑或是想象性的山水画,几乎都完成于被他称为“逸心草堂”的画室中。这个画室的命名本身就饶有趣味,就像古代无数的文人士大夫的例子所表明的那样,艺术家虽然寄身于繁华的都市中,并且时常为世俗的事务所缠绕,但内心却希望逃离现实,将身心寄托于远离尘世的方外之地。因为生存与生活等诸多原因,现实的生活却无法脱离,于是,那些描绘山野之地的风景和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情境的画作,就成为了心灵理想的寄存之地。